在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产业园区由于集中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优势,成为了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的工业用地成交建筑面积都在十亿平方米以上,产业园区型物业业态未来市场规模及前景可期。 产业园区型物业概念 产业园区是指具有明确的产业规划和发展目标,通过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金融服务、产业配套等一系列产业支持措施,吸引规划产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进驻,从而建构起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区域。 产业园区型物业,指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使用空间的房屋,包括工业厂房和高新技术产业用房,以及相关的研究与发展用房及仓库等。 产业园区型物业特点 产业园区入园客户一般以生产及研发型客户居多,在物业基础服务方面对安全生产及设备设施的运转保障有极大的关注,在企业服务方面对政策贯宣、产业扶持、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等园区配套服务关注度较高。 产业园区一般地理位置都比较偏远,远离市区中心,所以对住宿、餐饮、出行等企业后勤与生活服务有较大的需求。 产业园区客户之间相互关联度一般都比较高。产业园区客户以特定产业或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为主,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与互动程度都比较高,甚至很多入园企业都是以为某一企业提供产品配套支持而投资设立的。 产业园区型物业的服务提供 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产业园区型物业的服务提供重在三个能力体系的建设: 物业基础服务能力体系的建设 无论是面对众多企业客户采用包干制物业服务模式的园区,还是面对单一或较少客户采用酬金制物业服务模式的园区,客户对基础物业服务的诉求基本是同质的。整洁的园区环境、有序的园区秩序、及时的对客响应已是标配。 产业园区客户对物业基础服务的关注重点在设备设施的保障及安全应急响应速度上,突发的停水、停电、停气及消防安全事件给园区企业客户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对物业服务企业基础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物业服务企业必须加强基础服务体系能力建设,不仅要通过标准化的基础操作来规范作业程序、提高作业标准、减少人为失误,同时还要通过加快园区数字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AIFM建设,来加强预防性巡检与维护,通过提前预警、判断及第一时间反应来彻底降低运行保障故障率,防患于未然。关键在预防,处理问题于萌芽当中,而不再于事后去补救。 生产辅助服务能力体系的建设 通过与客户长期、频繁的接触,物业服务企业自然就占据了拉近客户情感距离的优势,产业园区物业服务企业要建立这样的崇高目标——让入园企业把精力放在研发、生产与市场上,其他的事尽可放心地交给物业服务企业来做。 站在入园企业的角度来看物业服务企业自身的服务提供能力,从基础的企业后勤服务做起,面向入园企业提供: (1)车辆服务:商务车辆租赁、班车租赁、通勤车代发; (2)会务服务; (3)室内保洁、消杀; (4)办公用品采购与配送、办公家具定制与采购; (5)网络通信服务; (6)劳务派遣服务、行政支持服务; (7)绿植租赁; (8)翻译服务; (9)仓储管理服务; (10)生产性废料回收与垃圾清运服务; (11)餐饮服务:工作餐配送、食堂托管、茶歇服务。 在具备提供企业后勤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并可进一步面向入园企业开展人力资源、高层次人才等人才服务,开展行政审批代办、招商政策汇编、宣贯等政策服务及建设、工程、法律、金融、保险等生产支持服务。 良好的市场口碑是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市场化拓展的积极促进因素。入园企业客户在产业链之间上的相互依托性为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了极大的市场拓展潜力,具备深度服务客户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客户之间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相互推荐与引荐。 生活保障服务能力体系的建设 产业园区位置一般都较为偏僻,开园初期周边生活配套普遍不足。帮助入园企业留住人,是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关注重点,这需要物业服务企业具备足够的生活服务保障能力。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企业员工面临的衣食住行问题。通过积极布局或引入便利店、社区超市、理发店、洗衣房、房屋中介、银行ATM机、快递驿站、蛋糕房、社区餐饮等,来满足入园企业员工基本的生活需求;通过积极协调市政公交、共享单车、充电桩等社会资源来解决生活区基本的人行出行需求;通过资产运营或引入社会资源配套员工宿舍、人才公寓、商务酒店等来解决不同人员的住宿需求。 产业园区业态客户对物业服务的需求已突破了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概念,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对物业服务企业而言是挑战但更是机遇。唯有通过加强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才能做好物业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整个物业服务行业的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原载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1年6期/总第531期